蔣雯麗是很多30~50歲男人喜歡的女人,如果純粹從外形和表演的角色上來說,她會是很大部分這個年齡段男人理想的妻子人選,顧長衛已經52歲,仍然屬于這個行列,2010年是他們結婚的第17個年頭,蔣雯麗過著相夫教子的生活,去年偶爾玩票拍了部低成本的電影還在釜山電影節拿了個最受觀眾喜愛影片大獎。
同時,蔣雯麗還是個很漂亮的女人,李詠曾說過一句特逗的話,“我一直覺得這個世界上最受委屈的是我太太,可是沒想到還有兩個女人比我太太更委屈,一個是徐帆,一個是蔣雯麗。” 李詠說這話是有道理的,徐帆和蔣雯麗都是美女,馮小剛和顧長衛則都是其貌不揚。但蔣雯麗從來沒覺得自己特漂亮。
采訪當日,蔣雯麗比約定的時間提早20分鐘到達,一張素凈的臉,一件黑色的線衫,一條黑色的休閑褲,一雙大街上隨處可見的UGG雪地靴,打扮得很普通。已經在北京生活二十多年的蔣雯麗,言談舉止明顯的帶著北方女性的豪爽大氣。她說話不算是輕聲細語,談到兒子女兒的那些趣事會忍不住手舞足蹈,學著孩子們的表情和語言。
中午,蔣雯麗和工作人員一樣吃20元錢標準的盒飯,看到少得可憐的米飯,她要求助理再幫她拿點,“中午我一定要多吃點,晚上可以少吃點或者不吃。”午飯過后,中國大飯店的副總特別來和她打招呼,他對蔣雯麗說的話很普通也很實在:“我很喜歡看你演的戲,我們能合個影嗎?”蔣雯麗一直說謝謝。
在很多男人眼里,蔣雯麗既是一個好老婆,又是一個好媽媽,既尊老又愛幼,既能上得廳堂,也能下得廚房,當她被問到對于“演員、女兒、妻子、母親”這4個角色會怎么排序時,她說她只能確定一點,那就是“演員”肯定排在最后。
【相夫篇】維持一段17年婚姻的秘訣
中國男人都是很傳統的,即便對自己要求一點都不傳統,對妻子要求也肯定是很傳統的,所以,他們會希望自己的女人在背后默默無聞地支持他,自己落魄的時候有人陪,被流言中傷的時候相信他,不僅要原諒他的不浪漫,還要不時地給他驚喜。從這些方面來看,蔣雯麗對顧長衛來說非常符合。
顧長衛前往好萊塢,蔣雯麗放棄事業去美國做了家庭主婦。
1993年,蔣雯麗大學剛畢業,顧長衛就帶著她去民政局領了結婚證。結婚那一年,沒有婚禮,沒有婚紗,沒有儀式,僅憑著“愛”,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成了蔣雯麗多年來的一個遺憾。在她的心里,一直期待著能在歐洲的某個小教堂舉行自己的婚禮。“在婚禮進行曲中,我穿著潔白的婚紗,像個高貴又美麗的公主步入教堂,白馬王子就站在我旁邊,我們深情對望,在牧師的見證下說‘我愿意’。”這就是蔣雯麗夢想中的婚禮場景。至今,這個愿望也都沒有實現。“這么多年過去了,孩子也已經這么大,也就不再想補辦婚禮,沒有多大的意義。”這話同時說明的是,對于維持一段婚姻來說,婚禮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樣去經營。
蜜月過后沒多久,顧長衛就向蔣雯麗提出想到好萊塢發展的想法。考慮到妻子的演藝事業和觀眾群都在國內,顧長衛提的戰戰兢兢,一邊還想著如果妻子不答應該怎么解決。蔣雯麗不是沒有猶豫,但在顧長衛面前,她只對他說:“我的愛人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他的事業如果在美國,我就應該去陪著他。”就這樣,新婚燕爾的蔣雯麗追隨丈夫飛往了美國洛杉磯。她的目的很簡單:為了照顧丈夫的生活。
這樣,蔣雯麗變成了一個家庭主婦。她去超市買菜、逛街、學英語。顧長衛喜歡吃清蒸鱸魚、蒜爆大蝦,喜歡吃素的蔣雯麗就一點一滴地開始學,從一開始只能做黑乎乎的荷包蛋到能做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豪華大餐。有媒體曾問過顧長衛,蔣雯麗的廚藝如何,他說:“她做菜是真的好,很多人做菜是要先想好要做什么,然后去超市買,雯麗不是的,她只要打開冰箱看到食材就可以想好做什么菜,而且她一般都是一邊做飯一邊收拾廚房,等飯菜做好了,廚房也已經收拾得干干凈凈。”
移居美國的那段時間,蔣雯麗一直認真地扮演著顧長衛背后女人的角色,整整3年的時間,她沒有接任何的工作,這時顧長衛主動勸她復出。
回國發展后,蔣雯麗的事業如日中天,顧長衛的事業卻跌入了谷底。從1999年做完《紐約的秋天》的攝影到后來籌拍《孔雀》,整整5年的時間,他沒有任何作品。那5年,夫妻兩過起了“男主內,女主外”的生活。妻子不介意丈夫“吃軟飯”,顧長衛也欣然接受了外界給自己“蔣雯麗丈夫”的稱謂。蔣雯麗忙著拍戲時,顧長衛就學做家務事,盡量照顧好孩子,讓妻子無后顧之憂。但在蔣雯麗的心中,顧長衛一直是有才華的人。“長衛一直很有才華,但他和我性格一樣,都是屬于被動的,不會去主動爭取,因此會錯過很多機會。”雙方對彼此的信任、欣賞,使他們在那5年里,沒有為工作的事情吵過架。
一次偶然的機會,蔣雯麗聽到朋友說起《孔雀》的劇本,一直在幫丈夫留意工作的蔣雯麗覺得機會來了。“長衛以前是做攝影的,而且都是和張藝謀、陳凱歌他們合作,他完全清楚怎么拍一部電影,我用商量的方式問他要不要自己拍電影。”剛好那時顧長衛也準備轉型,有了蔣雯麗的幫助,顧長衛的《孔雀》拍得很順利。在電影《孔雀》結束時,有一個特別醒目的字句,那就是“感謝雯麗”。短短的幾個字,說明了蔣雯麗在這個片子中特殊的貢獻。
顧長衛的事業開始步入正軌,2006年初,他信心十足地接拍電影《立春》,挑選主角時,挨個看了圈內的一線演員,并沒有找出適合的,眼看3月底就要開機,他心急如焚,甚至和蔣雯麗討論干脆找個唱歌劇的人來演這個角色。蔣雯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們聽到的是“蔣雯麗主動請纓出演女主角王彩鈴”,但我們所不知道的是,蔣雯麗是不忍心看丈夫為了演員的事焦頭爛額,這時她才主動提出出演女主角,但是因為體型太瘦而被拒絕過一次。后來就有了兩個月增肥30斤的新聞。拍戲時,只要孩子放假,她就帶著孩子和爸媽一起進劇組拍戲。“我是進組人最多的,一方面可以陪孩子一起成長,一方面還可以吃到爸媽做的菜。”
2007年12月12日,是顧長衛的50歲生日,在他生日當天,她特別舉辦了一個1970年代懷舊主題的生日Party,請了六十多個四五十歲的老朋友來聚會,大家都戴著紅領巾,分組比賽唱1970年代的老歌,聽著那些老歌,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激情澎湃的年代。同時,蔣雯麗還制作了一個短片《顧長衛同志的生平》在聚會現場播放,真正算起來,這是她第一次嘗試導演作品。當然,最意外的驚喜還是派對最后她送給顧長衛一個精致的大盒子,里面是打扮很帥氣的兒子,原本木訥又少言的顧長衛流下了感動的淚水。“那一刻我覺得什么都值得了。”
蔣雯麗骨子里與生俱來的浪漫氣質遺傳自父親,她說父親是一個文藝青年,喜歡看書寫詩。“爸爸在我媽媽52歲生日的時候寫了一首情詩給她,在餐桌上大聲地念給媽媽聽,當時我們都特別感動,他們都這么老了,但是卻依然可以這樣恩愛。”耳濡目染下,蔣雯麗從小就喜歡在家看書,不太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她學會的第一首詩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結婚的前幾年,她給丈夫寫過四十多首情詩。“現在這些情詩釘成了一本詩集,偶爾拿出來看下覺得還挺酸的。”
在蔣雯麗的眼里,丈夫是一個“又木訥又浪漫”的人,他喜歡發呆,過日子大而化之,一年里只記得春節和中秋節,不過蔣雯麗笑稱,當年她喜歡的便是顧長衛的“沉默”,事實上,顧長衛也并不像大家所說的那么木訥,私下里的他也是能耍能鬧。“顧長衛喝酒喝得高興時會跳上桌臺開始盡情舞蹈,好友們則在桌下歡呼沸騰。”因此,在他們結婚十周年那年,蔣雯麗過生日,她回到家發現家里撒滿了彩紙折的幸運星,電視機旁還擺了8個禮品盒,第一個盒子是一個娃娃,她很高興,因為她跟顧長衛說過最喜歡娃娃。打開第二個、第三個……8個盒子里都是娃娃!蔣雯麗這時有些哭笑不得,只能無奈地說:“你這人也太認死理了!”既然清楚對方的性格,我就只好多為自己爭取福利,蔣雯麗還經常逼顧長衛講故事給自己聽,聽著聽著就睡著了,原來這么多年來,顧長衛只會講兩個故事:“狼來了”和“漁夫打魚”,兩個故事輪著講,是很好的催眠材料。
正因為如此,顧長衛曾這樣評價自己的妻子:“她對于我來說,永遠是個意外和驚喜。她的變化是那樣的豐富多彩。”
【教子篇】做一個開放的媽媽
在古代,只有相夫教子的女人才可以稱作賢妻良母,現在這一點依然是很多男人擇偶的標準,做一個好媽媽,這話說說容易做著難,不是學的東西越多越好,什么都不管那更不好,凡事都有個度,就看你怎么來把握。
2001年,蔣雯麗在美國生下一個重8斤的白胖小子。他們給孩子取名“顧和”,小名叫“和和”,因為顧長衛喜歡“和”字,和平、平和、和為貴。。。
【父母篇】做個好女兒和好媳婦
百善孝為先,婆媳關系向來都是做丈夫心頭上的一個坎,多少人家因為沒有處理好婆媳關系以及婆家和娘家的關系把一個家庭變成了兩個家庭。蔣雯麗卻是不僅把自己的父母照顧得好好的,還把公公婆婆也哄得服服帖帖,可見功力有多深厚。
顧長衛和蔣雯麗一個老家在安徽,一個在陜西,兩人結婚時,雙方父母并沒有在一起吃飯。顧長衛是家中的長子,父母都是老師,思想上比較傳統,因此對他從小管束嚴格。兩位老人不希望今后的兒媳婦是演員,他們對離婚率頗高的娛樂圈婚姻有著擔憂和害怕。。。
【事業篇】不僅要下得廚房,還要上得廳堂
上得廳堂,下得廚房,這似乎是對新時代優秀女性的一個評判標準,毫無疑問,蔣雯麗做得一手好菜,對于廚房活那是沒話說,然而,即便是自己的事業,她也是操控得游刃有余,“上得廳堂,下得廚房”,這話說說容易,做起來卻是很難。
在娛樂圈里,女演員要做一個好女兒、好妻子、好母親、好演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就因為孩子而放棄了自己的演員事業。在和和剛出生的時候,蔣雯麗也有過這種想法。“那時候覺得只要看著孩子的笑臉我就滿足了,事業有再大的成就也比不上孩子的成長重要。”還好,那時候蔣媽媽及時給了建議。“我知道你的性格以后肯定會以家庭為重,但是你不去演戲太可惜了,我們都喜歡看你的戲,你一定要有自己的事業。”現在,蔣雯麗在這4個角色之間游刃有余,是圈內為數不多能夠很好地平衡4種關系的女人。。。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