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唐到明清,古人對內衣的稱呼各不相同。漢代以前叫「褻衣」,「褻」意為「輕薄、不莊重」。漢代稱為「抱腹」、「心衣」,其特點是背部袒露無后片。到魏晉(十六國)時名為「兩當」,有前后兩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唐代名為「訶子」,流行無帶的內衣,面料考究,多為織錦,色彩繽紛。宋代改稱「抹胸」,「抹胸」穿著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并在其上繡以花卉。元代叫「合歡襟」,由后向前系束,面料用織錦的居多。明代叫「主腰」,「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腰側各有系帶,系緊后形成明顯的收腰。清代才叫「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肚兜只有前片,后背袒露。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內衣名為「小馬甲」,「小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對襟,穿時將胸腰裹緊,吸收了西方內衣的某些特點。
在古時候,肚兜的私密性令它成為至親之間傳遞情感的一種方式,肚兜和每個人都聯系在一起,它不僅僅是一件穿在身上的衣裳,更展現了它所處的那個歷史時期的文化。在古代,民間沒有專做內衣的商業作坊,普通老百姓穿的肚兜,都由至親女性一針一線親手縫制而成。那個時候母親們在忙完了一天的活計之后,在油燈下為自己的孩子制作肚兜,并繡上精美的圖案為孩子辟邪祈福,如「虎鎮五毒」、「獨占鰲頭」;年輕的女子為情人制作的肚兜上往往繡有鴛鴦、蝴蝶等圖案,作為定情之物;已婚婦女穿的肚兜上繡著幾尾金魚在蓮花間嬉戲,代表「金玉滿堂」;若是繡有蝙蝠和石榴,就是「多子多福」的意思了
作為私密性質的內衣,肚兜很難在家族中代代傳承下去,在官宦人家,肚兜是很少洗的。加上材料的綿薄易破,其保存更是難上加難。試想一下,一件民國時期內衣性質的肚兜,怎樣才能被保存下來,甚至跨過一個世紀呢?肚兜保存的困難更讓尋找肚兜的過程變得困難重重。因此如今的市場上,有歷史價值的肚兜非常少見,一件民國時期的肚兜已是彌足珍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