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旗袍是我心中的一個誘惑,一個心結。
早先看過電視劇《阮玲玉》,張曼玉飾演的上世紀三十年代紅星阮玲玉,一個悲劇的角色,就以她的旗袍造型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一個身世飄零的弱女子,在世俗的浪潮中隨風而逝,在“人言可畏”中匆匆了卻一生。那一股凄涼,那一抹寂寥,那一般無奈,都化作一個旗袍裹挾中的清秀細膩哀婉的身影。
前些年,在四十年代舊上海曾風靡一時的女作家張愛玲,忽然漸漸走紅了起來。特別是在她去世之后,對她的推崇更是一浪高過一浪,她的粉絲比比皆是,幾乎人手一本張氏著作。翻看扉頁,都有一面張愛玲穿著自己改良的綢緞旗袍,高傲而自命不凡的照片。
再后來,舉凡涉及舊上海,涉及國民黨及資本家的眷屬,多數(shù)都會以旗袍的身姿出現(xiàn)。
當然,最讓人眼熱而且羨慕,并且趨之若鶩效仿的,還是王家衛(wèi)導演,張曼玉梁朝偉主演的《花樣年華》。在那部片子里,張曼玉以她那修長曼妙的身姿,頻繁更換了幾十套各種風格樣式的旗袍,如同模特走秀一般,讓愛美的女人看得眼睛發(fā)直渾身癢癢,恨不得立即也買了去穿在身上成為另一個蘇麗珍。不能免俗的我,因了這部電影,也更加喜歡張曼玉,更加熱愛旗袍。
可是,這種詮釋中國女式服裝的代表,目前卻不能在國人中間流行。我們看到,只有在走出國門的人當中,在國內的婚禮筵席上才能看到旗袍的身影。另外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在那些大型文體活動中,在某些開幕剪彩之類的場合中,會有禮儀小姐身著鮮艷的旗袍。再就是許多大飯店的迎賓小姐身著錦緞旗袍招攬客人。旗袍似乎成了一種特定的“工作裝”,常人一般很少涉及。
不過想想也是,舊上海穿旗袍者,多為城里無所事事的太太小姐,和少數(shù)白領女性。那種長袍對工作中的女性還是有一些束縛。再說了,穿旗袍這種服裝,對身材的要求較高,較胖或稍瘦者穿著,身材的缺陷立即顯露無疑。所以,這就讓許多旗袍愛好者望而卻步。
我很想穿一穿旗袍,但一來好的旗袍價格不菲,二來實在覺得沒有時間可穿,于是光陰便在遺憾中匆匆逝去。
去年夏天,姐姐忽然拿了一件旗袍來給我。是一件夏天的單薄旗袍。本白色的底子,淡駝色的圖案,清秀而不失優(yōu)雅,恬淡而不失輕巧,做工很是精致,鑲裹著駝色的邊。那是別人送給她的禮物,她穿著不合適,所以拿來給我。我欣喜地穿上一試,果然效果不錯,只是略寬松了一點,就是說我若定做還可小一號。但我已經很滿足了。
上班時,我鼓足勇氣穿出去,立即招來姐妹們一陣好奇。這個說不錯,那個講合身,也有說還可改小一點的。看著大家驚異的眼神和羨慕的言語,我的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旗袍,對于女人還有著一種約束力。穿上它,我感覺無形中能使人更加注意自己的品行。舉手投足更加優(yōu)雅,更加文明,更加高貴,也更加有魅力。
我喜歡旗袍,因為它既古典而又有中國特色。
發(fā)表評論